活动现场拍摄,要捕捉到最精彩的,就是需要付出时间和努力!
这是我上月为张德芬老师在广州的活动拍摄的照片,我还是非常满意的!
2016年9月11日,《岭南星空下》播出了对我的专访,这是对我的一次总结和记录。
谢谢广州电视台的编导和所有工作人员,片子做的非常的棒!
感谢雷老师和文老师前来做嘉宾对我进行点评!
这是网上的观看链接:http://gf.gztv.com/2016/0911/45767.shtml
Every city has its past before it is modernized. Certainly , the past differs from now. Probably, you can’t tell every street corner of the modern cities, whereas you may be attracted by various old streets. And what I enjoy is to keep those memories, those street corners and the lapsed hours for you. This time I would like to show you the street corner of Gexin Road, Haizhu District in Guangzhou. How beautiful is that ray of sunset. The people here are happy, however, you may say the people may not keep happy as a result of the relatively worse living condition, yet I’m convinced happiness is not essentially associated with materials. Likewise, when I crossed the large streets and narrow lanes, I didn’t mind whether the camera was the best, the camera lens was the most suitable, or whether I would get any material rewards from these photos. For me these moments were invaluable, which was only understood by those who could truly appreciate that ray in the sunset.
广州最近阴雨绵绵,潮湿阴冷,许多人窝在家里不远出去,其实广州附近还是有很多地方很有特色值得一去的;位于广州近郊的小洲村,是个典型的岭南水乡,作为一个居住在广州的摄影爱好者,没有去过小洲村,那一定不算真的爱好者,很久以前我只对人文和风景充满激情的时候,我曾经踏遍珠三角的名胜,小洲村就更不用说了;
小桥流水,落花伴着小鱼,悠闲的生活,这里有许多艺术家聚居,我觉得丽江也不过如此,虽然没有那么大那么出名,但只要你的心在这里,能感受到这,那就和在丽江差不多了。
今天和Sergey去珠江新城的君悦酒店,见到进进出出的外国宾客都带着广交会(The Canton Fair)的证件,这才想起现在是秋季广交会的时节,世界经济堪忧,战火纷飞,时局动荡不安,而气候也越来越恶劣,我们生活的广州也越来越灰霾,把我拍过的美丽的广州再多些贴来给大家看看,今天发中山纪念堂的照片吧,过去纪念国父的地方。
简介:
中山纪念堂是全国及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为了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而筹资兴建的纪念性建筑物,由我国著名建筑师吕彦直先生设计,1929年动工,1931完成。
广州中山纪念堂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八角形建筑,
图为广州中山纪念堂正面图片,较为正确.外形庄严宏伟,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设计师巧妙运用了建筑力学的结构原理,采用钢架和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跨度达71米的建筑空间内不设一柱,更显气势恢宏。纪念堂及庭园用地面积为62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6600平方米,高52米,舞台口宽15米,深20米,座位3238个。
广州中山纪念堂是广州最具标性的建筑物之一,又是广州市大型集会和演出的重要场所。它见证了广州的许多历史大事:1936年,广州市各界人士在此举行禁烟大游行;1945年9月,驻广州地区的日本侵略军在这里签字投降解放后,每年各种纪念孙中山先生的活动、省市的重要集会和文艺演出都在这里举行,如教育基金百万行、广州国际集体婚礼、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纪念红军长征60周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等等。
广州市中山纪念堂
解放前夕,纪念堂因年久失修,已严重损坏。解放后,人民政府从五十年代初开始至1988年曾七次拨出专款对各项设施进行修葺和完善。1998年再次拨款6000万元,对纪念堂进行一次全面的综合性大维修,更换了中央空调、灯光、音响、座椅,重新改造了贵宾室,化妆间、舞台,增加了消防喷淋系统和保安监控系统,堂前中山塑像改用铜材铸造,对广场、环境亦作了进一步的美化,使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物焕发出勃勃生机,从80年代初向游人开放以来,它更是成了广州主要的游览胜地,成为中外人士喜爱的参观游览胜地。可以说,中山纪念堂的政治影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得到了较好的表现。
中山纪念堂是一座宏伟、壮丽的八角形宫殿式建筑。整座建筑面积约为3700平方米,高49米,由前后左右四个宫殿式重檐歇山抱厦建筑组成,就像四层卷叠的龙脊,组成一个整体,拱托出中央巨大的八角形攒尖式屋顶。重檐歇山顶的中央,高悬着一块蓝底红边的漆金大匾,上面有孙中山手书的“天下为公”4个大字,雄浑有力。正面檐下,内外各八根大可三人合围的朱色水磨大石柱,拱托着彩绘的磨水石米斗拱、花梁和拼花图案的天花板,做工精细。那五盏巨大的长方形挂重穗嵌玻璃青铜大吊灯,悬在高大的走廊半空,映着镂花丹门,衬托得殿堂越发的富丽堂皇,古色古香。
纪念堂总体布局呈方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为6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纪念堂的主体建筑为大礼堂,高49米,系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宫殿式建筑,上部是八角攒尖重詹歇山顶。红柱黄砖衬着宝蓝钯琉璃瓦盖,富丽堂皇显得庄严肃穆。梁柱周围装饰着世族风格的彩画图案,金碧辉煌。大礼堂正门上方,挂有“天下为公”四字横匾,是孙中山所书。大礼堂的建筑充分显示了我国高度的建筑水平,礼堂内看不到一根柱子,支撑大屋顶的8根柱子隐藏在壁内,给人一种新颖、宽敞、明亮的感觉。礼堂的座席有上下两层,可容纳5000人。
广州市中山纪念堂中山纪念堂的金顶呈椭圆形、高达3.79米,直径最大处有4.075米。这么一个巨大的熠熠生辉的金顶表面,全部使用黄金镶贴,共用了从香港购进的质量上乘的金箔36166张,折合重量0.92公斤。除了金顶外,“天下为公”字匾、总理遗嘱、建国大纲、奠基石字体、也都是用金箔镶贴的。
中山纪念堂的平面略呈八角形、建筑面积为8700平方米,加上东西附楼、后台休息室及地下化妆室,面积共达1.2万平方米。
纪念堂采用木桩基础,钢架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八角形的大厅设计了30米跨的钢桁架,大屋顶由八排钢桁架结合为一个整体。四角墙壁为厚达50厘米的钢筋混凝土的剪力墙,以期能负荷屋顶的全部重量。楼座以钢桁架悬臂挑出,楼板则用钢筋混凝土浇铸而成。屋顶则用一大可四个合抱的呈椭圆形的圆柱压顶。大厅跨度30米,内无一柱,体积达50000立方米,有5000个座位,空间高大、雄伟、宽敞,是当时中国最大的会堂建筑,也是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用于大体量的会堂建筑的大胆而成功的作品。
广州市中山纪念堂
纪念堂的建筑吸收了我国传统建筑的优秀元素,整体呈现恢宏壮美、金碧辉煌的特色。从屋头檐角的细部装饰处,均体现这一特质。
广州城市传统中轴线是历史上形成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南越国时期赵佗在越秀山上建筑的朝汗台(歌舞岗),明代建筑的观音阁。自北向南依次为:越秀山的镇海楼、中山纪念碑、中山纪念堂、市人大大楼、市政府大楼、人民公园、起义路、广州解放纪念碑、海珠广场、海珠桥至刘王殿(昌岗路街心花坛),全长大约8千米。中山纪念堂就位于这条中轴线上,成为广州城市的历史脊梁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的城市景观标志。
编辑本段建筑特色 中山纪念堂是一座宏伟、壮丽的八角形宫殿式建筑。整座建筑面积约为3700平方米,高49米,由前后左右四个宫殿式重檐歇山抱厦建筑组成,就像四层卷叠的龙脊,组成一个整体,拱托出中央巨大的八角形攒尖式屋顶。重檐歇山顶的中央,高悬着一块蓝底红边的漆金大匾,上面有孙中山手书的“天下为公”4个大字,雄浑有力。正面檐下,内外各八根大可三人合围的朱色水磨大石柱,拱托着彩绘的磨水石米斗拱、花梁和拼花图案的天花板,做工精细。那五盏巨大的长方形挂重穗嵌玻璃
青铜大吊灯,悬在高大的走廊半空,映着镂花丹门,衬托得殿堂越发的富丽堂皇,古色古香。
中山纪念堂的金顶呈椭圆形、高达3.79米,直径最大处有4.075米。这么一个巨大的熠熠生辉的金顶表面,全部使用黄金镶贴,共用了从香港购进的质量上乘的金箔36166张,折合重量0.92公斤。除了金顶外,“天下为公”字匾、总理遗嘱、建国大纲、奠基石字体、也都是用金箔镶贴的。
中山纪念堂的平面略呈八角形、建筑面积为8700平方米,加上东西附楼、后台休息室及地下化妆室,面积共达1.2万平方米。
纪念堂采用木桩基础,钢架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八角形的大厅设计了30米跨的钢桁架,大屋顶由八排钢桁架结合为一个整体。四角墙壁为厚达50厘米的钢筋混凝土的剪力墙,以期能负荷屋顶的全部重量。楼座以钢桁架悬臂挑出,楼板则用钢筋混凝土浇铸而成。屋顶则用一大可四个合抱的呈椭圆形的圆柱压顶。大厅跨度30米,内无一柱,体积达50000立方米,有5000个座位,空间高大、雄伟、宽敞,是当时中国最大的会堂建筑,也是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用于大体量的会堂建筑的大胆而成功的作品。
纪念堂的建筑吸收了我国传统建筑的优秀元素,整体呈现恢宏壮美、金碧辉煌的特色。从屋头檐角的细部装饰处,均体现这一特质。
纪念堂飞檐飘卷,所使用的琉璃瓦制作精致美观。这与吕彦直所设计的另外一部作品–南京中山陵颇不一样。中山陵上所使用的,是钢制的瓦,以期其能永久。但中山纪念堂选用了孙中山先生生前最喜爱的宝蓝色琉璃瓦作为主色调,不能不说是煞费了一番苦心的。1963年,中山纪念堂曾经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翻修,特别从广东佛山的石湾定制了宝蓝色琉璃瓦,重盖了堂顶瓦面,在保留原有图案的基础上进行了翻新。
檐角的云水花纹、斗拱上的装饰图案、檐头的钟形铁马,梁上的”d”字图形,也都极富民族特色。在维修中,翻新的方法是传统的,材料却是现代的。纪念堂外的彩画除了进行常规的补缝补色外,还采用硅化防水剂进行保护,这就像在外面蒙上了一层保护膜。堂内则使用了防霉防潮的新油漆,有些材料甚至是进口的,以保证能对彩画起到更好的保护。
纪念堂正门檐下悬挂的五盏巨大的长方形挂穗嵌玻璃青铜大吊灯,除玻璃外,全部以生铁铸成,甚至边底部垂下的绦穗,也是由生铁铸就的。
中山纪念堂所采用的彩色陶质道板砖及外墙装饰毛面砖,是原上海泰山砖瓦有限公司首创,并成为中国首批享有专利的产品之一。美观端庄、自然质朴、经久耐用、具有吸音、吸光、抗冻、永不褪色的独特效果,被誉为“泰山砖”。和中山纪念堂一样,解放前营造的上海大厦、上海国际饭店、锦江饭店、上海青年会、天津章华东南亚,都采用了这种高强度耐磨磁砖。
从空中俯视,纪念堂呈外突的伞型结构,青砖蓝瓦蓝象征着孙中山先生当年设计的青天白日,实在令人瞩目。老辈人口耳相传说,曾有风水先生杜撰了一个故事,说纪念堂像一个张牙的虎头,背后的越秀山是虎身,山顶的纪念碑是高竖的虎尾,这只匍伏的大虎正对着临江的那头白羊(石室),于是人们怕羊城不祥,便在虎后装了一粒宝珠(球形水塔),才把它锁住了。
北京遭遇了六十一年不遇的暴雨,有许多鲜活的生命在这场灾难中逝去,看到那么多触目惊心的新闻照片,让我们感慨自然界的力量,人类在她面前是如此的渺小,以前以为洪水、水灾是离我们很遥远的,其实并不遥远,而我们日夜生活的城市到底有多么安全?这些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在广州生活了许多年了,每年都要遇到台风和暴雨,有一次我碰巧遭遇了一次暴雨后的交通拥堵,贴上这些照片,让我们共同缅怀逝者,让我们珍惜现在,爱护自然,保护我们的地球。
今天晚上韦森特登陆后也会如此吧,不知道破坏力会如何,希望有关部门已经做好措施了,让损失减少到最小!